最新消息 News

打開
關閉
  • LINE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聲明(2018.10.5) 對媒體報導「聰明藥含毒」之回應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聲明(2018.10.5

對媒體報導「聰明藥含毒」之回應

 

107年10月3日某電子媒體報導網路有人謊稱販售「聰明藥」,誤將內含二級毒品安非他命成分之dextroamphetamine(國內並未核准,在美國為核准之治療藥物)與國內治療用藥methylphenidate(商品名為利他能、利長能及專思達等)並列,強調其為列管毒品,而未能區別後者之成癮危險性遠低於前者,恐將導致已就醫服藥之民眾恐慌,並可能遭反精神醫療之民間團體誤用此資訊。

因此,本會特此澄清及呼籲:

  1. 「利他能」等藥品(英文學名:methylphenidate)不是安非他命,在1950年代就用於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處方用藥,在臨床治療劑量內並無造成腦傷的報告,且口服此藥並不會產生如同一般毒品出現的欣快感。
  2. 在美國藥物濫用警示網絡系統中,「利他能」的被通報率遠較其他毒品為低。即使如此,我們仍應小心解讀此資訊。較恰當的解釋是,它仍會被不當的「在正常醫療以外的情形使用」,例如:美國校園內,會有學生未經醫師診斷處方,自行透過管道取得藥物,企圖以之協助其學習成效。但在台灣,本會未曾發現過在正常醫療使用下,「利他能」造成濫用成癮的案例。
  3. 2017年於美國精神醫學會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發表的研究(Quinn et al., 2017)指出,在歷經十年、對近300萬人的分析顯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患者若接受「利他能」等藥物治療,能夠明顯地降低合併出現物質濫用的危險性。因此,接受此類藥物治療反而不會增加物質濫用的風險。(https://ajp.psychiatryonline.org/doi/10.1176/appi.ajp.2017.16060686
  4. 根據台大醫院精神部高淑芬教授對台灣精神疾患盛行率的研究與健保就醫資料的對照,可發現國內因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而就醫的人口,與實際的疾病盛行率仍有巨大差異。我們認為此情形與精神疾患長期受汙名、標籤化之觀念有密切關係。許多受各種身心疾患困擾的孩子及家屬,深受病症及艱辛之治療所苦,他們需要被了解、同理及支持,不當之汙名化作為,不止是在傷口上灑鹽,更可能有長遠不利的廣泛影響。
  5. 最後,也誠摯的期待媒體從業人員在訊息處理、求證與報導過程中,能發揮媒體裨益社會的公器功能。在此呼籲媒體及報導撰寫者在發現錯誤,以及了解其所導致的不良結果後,能即刻修正、撤除錯誤報導,澄清錯誤訊息,以符合專業與敬業的形象。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 理事長   

                                        

檔案下載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