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Column

打開
關閉
  • LINE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校園暴力防制實務手冊

每年有高達 10 億兒少遭受身體、性或精神的暴力,或是疏忽。童年時期為暴力受害者,對其教育、健康和幸福層面會產生終身影響。暴露於暴力會因認知、情緒和社會問題而導致學業落後。由於遭受暴力的兒少較有可能出現吸煙、酒精和藥物濫用,以及從事高風險性行為,因此他們在往後的生命也更可能罹患一系列疾病,包括憂鬱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愛滋病毒。

鑑於此一現實,防止兒少免於暴力傷害已明確列入國際發展議程。諸多努力在進行以幫助實現這些目標。這些活動發生在不同的環境;而學校已被認定為實施暴力預防工作的重要場所之一。因此,2019年初,在多個附屬組織的支持下,消除對兒少暴力的全球夥伴關係(The Global Partnership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發起了「安全學習」倡議,致力於消除學校中對兒少的暴力。這推廣活動,作為該倡議的一部分,補充了各國目前實施的整套實證技術 INSPIRE方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a):終止兒少免於暴力的七項戰略,增加教育機會並透過學校提供生活技能培訓是七項策略之一。

在學校,提供教育和規劃活動本身,就是防止暴力的強大保護。

本手冊是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之威爾斯公共衛生投資中心的Sara Wood、Karen Hughes 和 Mark Bellis,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的 Berit Kieselbach 所撰寫;後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Christophe Cornu、Jenelle Babb 和 Joanna Herat,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Stephen Blight、Songha Chae、Masue Suzuki、Rocio Aznar Daban、Anna Azaryeva Valente、Clarice da Silva e Paula 和 Theresa Kilbane,以及WHO的Alexander Butchart、Stephanie Burrow和Khadijah Fancy等人持續修訂。

本手冊內容由Ruth Morton(Plain English Campaign)編輯,世界衛生組織Amanda Germanio校對、Claire Scheurer提供行政支援。另外,Cathy Ward、Sujata Bordoloi、Soraya Lester、Jenny Parkes、Angela Nakafeero和Sarah Lindstrom Johnson等同儕審查委員也提供意見和建議。

本手冊的概念源於2015年12月的校園暴力防制專家諮詢會議概述。諮詢參與者則包括:Sujata Bordoloi、Patrick Burton、Karen Devries、Michael Dunne、Manuel Eisner、Khadija Fancy、Erika Fraser、Joanna Herat、Berit Kieselbach、Theresa Kilbane Ha Le Hai、Soraya Lester、Ersilia Mensini、Dipak Naker、Jenny Parkes、Francisco Quesney、Christina Salmivalli、Catherine Ward和Sara Wood。

「了解童年暴力」(The Know Violence in Childhood)的倡議,特別是Ramya Subrahmanian和Patrick Burton召開第一次專家會議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並分享「了解暴力」的實證研究工作。

 

 

出版者: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作者群:Sara Wood, Karen Hughes and Mark Bellis.譯者群(依姓氏筆畫排列):李國平(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林峰立(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奕萱(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林佳亨(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林昀(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紀美宏(心自在診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高小帆(兒童福利聯盟兒童創傷癒中心營運長)、許元彰(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莫嘉敏(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質采(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特約醫師)、陳力源(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陳珮儀(花蓮慈濟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劉士愷(心禾診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劉書岑(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少發展暨心智行為科)、蔣立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謝依婷(安平心寬診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審 訂:陳質采、高小帆

執行編輯:陳質采、李碧姿、呂佳育、邱靖惠

 

檔案下載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