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Column

打開
關閉
  • LINE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文章--對於中國時報對於利他能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報導之我見

 

對於中國時報對於利他能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報導之我見

王春惠(同心診所    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    赤子心基金會顧問


我是一個精神科醫師,也是一個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從事兒童精神醫療逾十年,今日赫然發現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病患的藥品「利他能」竟被稱做「兒童古柯鹼」,以及驚覺文中所陳述的種種內容與我在這些年來所看的臨床研究報告、參與的學術討論會的資料不符,包括:「利他能極易上癮」、「利他能被誤導為 有增加專注力的藥效」、「美國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對於體內器官...都造成傷害」、「醫界表示,藥商推出利他能.....利他能常被拿來濫用成入門毒 品」等。在我的學習中所習得的是:上癮的定義是:一旦沒有服用,就會出現其他的戒斷症狀,像是煙癮犯了覺得手抖想抽煙,但是服用利他能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病 人在沒有使用利他能時,並不會有戒斷症狀;而利他能是具有改善專注力的功效的並非文中所述沒效。至於醫界或是美國醫學研究報告結果,不知文中資料從何得 來。

我認為此篇報導所陳述的事件「安親班老師在孩子沒有經由醫師診斷評估之下,就任意給予兒童服用藥物」,在報導內容中,並沒有太多著重 在於「沒有診斷就任意給予兒童藥物」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上著墨,反而著重在污衊「利他能」,給予一個「兒童古柯鹼」的標籤,此舉對於正遭受注意力不足、過 動、衝動所帶來人際學習生活痛苦的這些病人,以及苦惱猶豫於到底要不要聽從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建議,讓遭受這些痛苦而在學校生活中已經被貼標籤的子女服藥 的家長們,這篇報導無異是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許多家長親眼見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服藥下的顯著改善,包括人際、學業、與家人關係、自信心都增加許多, 但往往網路上的一篇文章、或是親人賦予的壓力、其他親友一句話「孩子吃藥不好喔」,兒童精神科醫師之前的疾病診斷說明、藥物衛教都付諸流水。我看見了孩子和家長的掙扎,所以對於在1/12頭版以及A7版的陳述,我很擔心,又要有多少原先受惠於藥物治療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診斷的孩子,因為這篇報導而停止用藥,然後重蹈之前負向的人際、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學習落後等苦果。

我想請中國時報能提出說明:請問文中所引用的「醫界」、「美國醫學研究報告」、「許多精神科醫師」、「一位精神科醫師說..」,請向大眾說明原文出處,以示負責。我想,一篇負責任的報導,特別是牽扯到許許多多正在服用「利 他能」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們以及牽涉到「開立利他能的醫師」,一旦被說成「服用兒童古柯鹼的兒童」、以及「開立兒童古柯鹼的醫師」,我想,影響都是很 大的,我相信,在此時此刻,中國時報這樣強調客觀理性的大報,也一定會給予廣大讀者一個正確的說明。

在民國九十年,台灣已經有了兒童青少 年精神科專科,就是因為對於沒有特別進修過兒童精神醫學的精神科專科醫師而言,在診斷以及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的能力上都有不足之處,所以才成立了這 個次專科。我想請問中國時報,在這篇報導發表前,是否已經請教過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對於「利他能」的看法?如果沒有,基於報導的公平性,是否也需要有相關 專業人士的說明來補充呢?

在從事兒童精神醫療中,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病人時,仍常常面對家長老師對於藥物治療的疑慮,即使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多元化治療模式研究」已經證實藥物治療對於「注意力、過動、衝動」等核心症狀之必要性,但民眾對藥物的接受度仍不佳,此篇報導無異在目前嚴 苛的治療環境下雪上加霜。

多年來。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是一群家中有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的家長所組成的協會)一直致力於減少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的污名化以及被誤解的部分,但看到1/12的報導,相信赤子心基金會也會有所回應此部分。

我深覺也呼籲醫界,特別是諸位兒童精神科專科的前輩以及先進們,能在這次的報導中也能予以回應,給予更多的對話以及交流,來讓民眾不再誤解這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以及他們所服用的藥物

當然,更殷切期盼中國時報的回應,以正視聽。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