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Column

打開
關閉
  • LINE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文章--來自過去的焦慮, 持續至今的害怕---淺談特定對象畏懼症

 

來自過去的焦慮, 持續至今的害怕---淺談特定對象畏懼症

作者:王春惠

 

~~ 就像媽媽怕蟑螂,你怕毛毛蟲,我怕蝸牛,有什麼關係?每個人都會有他害怕的東西啊!有什麼好笑的? ~~

 

盯著地上那個咖啡色的物體,嗯,還有翅膀呢。清晨的這個時間,家人都還在夢中,卻偏偏在房間門口遇到了。狹路相逢啊!看來是不能奢望找別人幫我處理了。左看右瞧,生氣卻也無奈自己無法克服心中的害怕,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害怕這小小的東西呢﹖不過是地球上一個古老的生物,有人養殖做研究,還曾經是台灣科學教育館一次展覽的主題,別名小強的昆蟲。從理智上想,真的沒什麼值得可怕的,但是感覺上就是毛骨悚然,好像自從國小四年級,有一天晚上被一隻從書桌底下飛到腳上再飛到書桌上的小強嚇到後開始,這樣的恐懼就根深蒂固無法移除。……到底死了沒呢?…..久久沒動,應該死了吧?拿張衛生紙,深吸一口氣,忍住心中的恐懼以及厭惡噁心感,伸手……

「哇….」,嚇死人,怎麼還會動?尖叫聲雖然在極力掩飾下仍舊吵醒了敏感的大兒子。「媽媽,怎麼了?」「沒事,只是有一隻蟑螂。」「在哪裡,活的嗎?」「沒事沒事,你再睡。」突然想起這些年在我刻意的『栽培』下,大兒子不但不怕蟑螂,反而訓練出一手抓蟑螂的好功夫,想起這趕緊向大兒子討救兵:「你可以幫媽媽抓蟑螂嗎?」「好啊!」。好兒子,不枉我從小到大費心訓練!因為知道孩子對於事物產生特定對象畏懼症常常是因為孩子曾經在這個事物上經歷強烈負向情緒,例如:被驚嚇甚至是創傷經驗,而在經歷負向情緒後,將焦慮害怕的感受和這個事物相聯結,進而產生對這個事物的害怕所造成。所以很多人怕蟑螂、蜘蛛、毛毛蟲,這些長相不討喜容易在剛看到時嚇一跳的動物。而且大多時候這些經驗出現在很小的時候,當我們長大時往往已經不記得為何會對某些事物有厭惡甚至是強烈的害怕或排斥感,但是就像我害怕小強一樣,無論我的體重、身高、力氣是小強的幾千百倍大,面對著幼年產生的恐懼,三十幾歲的我仍舊是無可奈何。

因此,在懷孕時,我就立下宏願,既然無法克服心中多年的恐懼,但是仍舊需要有人來掃蕩這三不五時遊走在家中的不速之客,那就好好培養小孩,可以的話,讓他們成為『打手』,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在作法上當然是盡量不讓他們有機會將焦慮害怕與蟑螂的形貌做聯結,特別是在認知能力比較弱的幼兒時期(七歲前),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不但認知能力仍在發展,他們感覺的理解以及表達或處理都仍在建立的初期。但是該怎麼做?當時我想,新生嬰兒根本不會害怕小強,那為何有這麼多害怕小強的人呢?有沒有可能是被媽媽的尖叫聲嚇到的?媽媽對於所有的幼兒而言,可能是生活的全部,一個會讓媽媽尖叫、跳起來甚至哭泣的物體,在幼兒的眼中是很可怕的,因為那麼偉大的媽媽都害怕的,一定是很偉大的怪獸。

依著這樣的信念,所以從老大嬰兒期開始,每次看見我所害怕的小強時,我會很優雅的走過去,然後輕聲細語的告訴其他家人:「有蟑螂」,讓家人幫我處理掉這可怕的東西,且完全沒有讓孩子覺察到我的害怕。甚至在老大五歲時,某天,我正在講電話,他很得意的在我背後叫喚我:「媽媽你看」,我一轉頭一隻十幾公分長的、六隻腳還在掙扎著、翅膀拍動著的大蟑螂就在我鼻子正前方,他用衛生紙抓著大蟑螂的觸鬚,我在當時雖然心中快要尖叫出聲,好怕他一鬆手或觸鬚斷了那隻小強就要撲向我,但我仍努力讓表情不變、聲音維持正常:「哇!好厲害!來,去外面玩!」,完全沒有顯現一絲ㄧ毫的畏懼呢!這樣多年的努力終於在今天驗收成果了!嘿嘿…先見之明啊先見之明,只是,這小子說好,怎麼半天不過來?只見老大思索了一下,問道:「媽媽,蟑螂還活著嗎?」,出自自己的害怕以及擔心老大不來抓走蟑螂,我趕緊回答:「快死了,不太會動。」「那我不抓,我只抓活的!」……..這死小孩!

不害怕蟑螂、以抓活蟑螂為樂的人的思考邏輯和我果然不同。可是養兵千日不就用在一時嗎,看到老大又躺回床上去,雖然心中忿恨的罵了幾聲,還是趕快叫住他:「沒有死沒有死,你看它還在動!」,老大由床上一躍而起,看了半天,蟑螂都不動,「死啦」,又要回床上去,我趕忙拉住他,蹲在地上努力對著蟑螂吹氣,蟑螂的觸角動了一下,我高興的對大兒子說「你看你看,活的!」,心中不禁嘀咕:「反了反了,害怕蟑螂的我,竟然有一天必須要試著讓蟑螂表現出活著的樣子,還要因為它還活著而高興著?」

看著在研究蟑螂死活的大兒子,雖然生氣他的跩,但是卻也暗暗高興,在幼年時因為害怕踩到狗大便而不願下地走路的他,在當時曾讓我們傷透了腦筋。小時候就明顯表現出容易焦慮、害怕接觸自己不熟悉事務、以及遇到挫折容易退縮的特質的老大,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反覆都曾出現一些因為擔憂害怕,而不願意去嘗試的事物,在他小的時候,我們多是用遊戲的方式,在遊戲過程中感受與這個事物相聯結的好的經驗,而能漸進式的讓他克服這些害怕。

印象最深刻是在他兩歲半那年,因為洗澡時不慎將肥皂揉入眼睛,從那天起,他不願意進去浴室,更不願意洗澡,因為肥皂進入眼睛的痛楚和浴室以及洗澡這件事聯結在一起了。當時全家人一致同意不用逼迫的方式讓他就範,因為他這麼小要勉強他太容易了,但是以高壓脅迫方式處理焦慮、害怕或畏懼,只會得到暫時的勝利,他也許被脅迫的被動接受了,但是他對洗澡的不舒服的感覺可能會持續存在,當他長大後他可能仍舊討厭洗澡,而這時已經沒有人能脅迫他就範了。而且,在這麼小的年紀所發生的事情,他不一定會記得,所以他可能會像大多數受特定對象畏懼症影響的人一樣,困擾於自己的焦慮害怕,但不知原因。

在當時,我們以遊戲的方式,先以「玩水」哄騙他入浴室,再以水中玩具搭配玩吹泡泡遊戲、幫水中玩具洗澡且強調:「你看,媽媽很小心,不會把肥皂洗到玩具的眼睛中!」「你看!玩具沒有哭,它不會痛!洗澡一點也不痛!」,給予大兒子一次又一次的再保證,以及協助他有一次又一次好的、愉快的、不痛苦的經驗來和洗澡以及浴室結合。肥皂塗抹的範圍漸進式的增加:從雙手、到四肢、到軀幹、到洗頭,整個過程約花了我們三個月的時間才成功呢!當時看著他快樂的洗澡玩水,而不致於讓肥皂碰觸眼睛這樣的意外造成他長久對肥皂甚至洗澡的畏懼,覺得很值得。

思緒仍在過去的點點滴滴中縈繞的我站得遠遠的,看著大兒子在確定蟑螂還活著後,立刻拿張衛生紙輕輕放在蟑螂旁邊,一下子就用衛生紙抓住觸角,然後一轉手將蟑螂身體整個包住,整個過程流暢一氣呵成,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直到他將蟑螂丟到馬桶沖掉後,一直提心吊膽的我終於吁了一口氣,敢走過去。

抱著大兒子,大力的稱讚,滿懷感激的謝謝他的幫忙,只見他突然嘆了一口氣:「好可惜,快死了,本來想養在神奇寶貝球裡的說….」「不可以!永遠不可以在家裡養蟑螂!」。我的『栽培』是不是矯枉過正了呀?……..

因為感謝大兒子且得意於自己多年辛苦的『栽培』終於開花結果,我在全家人面前大大的稱讚了大兒子一番。老二聽了在一旁大聲嘲笑:「哈哈,媽媽好好笑連蟑螂都怕,蟑螂很可愛耶,有什麼好怕的?」,自己的弱點被這樣大剌剌的說出來,一時間反而不知怎麼回答,這時大兒子在一旁仗義直言:「不要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害怕的東西呀,就像媽媽怕蟑螂,你怕毛毛蟲,我怕蝸牛,有什麼關係?每個人都會有他害怕的東西啊!有什麼好笑的?」

是啊!真的沒什麼!怕就是怕了。但是,承認自己的害怕而且不被自己的害怕打倒,不因為自己擁有一些害怕就貶抑自己或是拿別人的害怕大作文章,這就是我希望傳遞給孩子們的呀!因為要有許多的勇氣才能夠承認和面對自己的畏懼,而要有寬容的胸襟才能包容他人的弱點啊!

 

醫學小辭典(參考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特定對象畏懼症:屬於一種焦慮性的疾病,意指個案對於某種物體或情境刺激的出現或預期其出現,產生過度或不合理的顯著持續害怕;只要暴露在這個令其畏懼的刺激之下就一定引發焦慮反應;大人通常可以理解自己的害怕是過度不合理的但是兒童不見得能理解;會逃避此畏懼刺激的情境或是懷著強烈焦慮或痛苦在忍耐著;上述的情緒影響以及逃避行為嚴重干擾此個案的正常生活功能。通常在兒童期開始出現的畏懼類型為:動物型(動物或昆蟲)、自然環境型(如:暴風雨、高度、水等)、血-打針-受傷型、情境類型(如:隧道、橋樑、電梯、飛行、、等等)、其他類型(上述外之其他類型)。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