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打開
關閉
  • LINE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立法院心理衛生與精神醫療資源不足檢討與政策促進公聽會]新聞稿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新聞稿

為回應2017年5月5日立法院心理衛生與精神醫療資源不足檢討與政策促進公聽會,本會提出以下之呼籲:

長年來,社會上陸續發生的許多令人驚恐、遺憾的事件,總是會引起大家對於心理衛生以及精神醫療的關注。然而,在淚水和遺憾中,我們的社會最需要的是具體的改善行動!

針對心理衛生以及精神醫療資源不足的現況,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提出以下五個呼籲

  1. 政府及民間團體更積極地攜手於精神疾患去汙名化之作為

迄今,精神疾患被誤解、負面標記、汙名化、輕侮、排斥等之現象不曾停歇。雖然,在台灣的過去數十年間,這方面已在眾多人的努力下已有一些進展,但是仍舊存在巨大的挑戰與阻力。那些對精神疾患被誤解、負面標記、汙名化、輕侮、排斥等現象,不只造成求助的巨大阻礙,更加重了需要被幫助者的心理壓力與負擔,甚至可導致心理健康的惡化,造就了無數的暗夜哭聲。

 

  1. 更積極地於教育場域中推動心理健康促進,包括(1)提升對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的正確認識與覺察(2)促進心理健康人權意識與維護的有效作為(3)提供適切且足夠的心理輔導與特殊教育需求的資源

    雖然長期以來已有需多前輩、有識之士及團體之倡議與努力,相關教育機構也有改善措施,然而在目前的教育現場中,仍然存在不少有害心理健康的偏見/似是而非的觀念(例如:近期內仍有知名的授課講師宣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並不是一種病,不可以吃藥治療等離譜之情事)以及負面的標記與作為,霸凌與不適任教師之問題仍有顯著程度的危害,非常需要衛福部與教育部更積極地合作規劃出更精進之作為,相關的心理輔導與特殊教育需求資源的質與量仍相當不足、不均。

 

  1. 積極檢視國家心理衛生以及精神醫療的資源,並形成更完善的專業人力培育規劃與資源分配(包括社會、臨床心理與精神醫療照護等專業服務的國民健康保險給付合理化等)

   雖然相較於過去,在政府與民間的努力下,此方面的資源已逐漸增多,但是在質與量上仍相當不足,國民健康保險制度中對精神醫療給付仍存在不合理之設計,需更有計畫地進行專業人力規劃及合理改善相關的給付標準(包括國民健康保險之所有精算公式應完全透明化,並有合理的調控機制),以符合實際的心理/精神健康照護服務需求。本會建議:規劃每一萬名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有一組全時的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基層照護專業團隊為理想的社區基層照護目標;第二、三級之照護、司法精神鑑定及研究之人力亦需另有規劃;鼓勵並補助兒童醫院及醫學中心設置兒童青少年專屬的心身照護病房。

 

  1. 提升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精神醫學實證研究的動能

醫療的決策仰賴科學實際的證據。制度乃至於政策的變革更是需要研究的證據來支持。我們呼籲政府應該持續有計畫地作重點規劃並具體鼓勵相關領域的研究,吸引專精的研究人員投入,裨益於政府單位施政決策的擬定,並且幫助兒童青少年獲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成長及照護。

 

  1. 對於神經發展疾患(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照護的資源和規畫應涵蓋幼兒、學齡前、學齡期、青少年到成年甚至到老年,隨著不同發展階段給予醫療、心理、教育/工作,社區的整合性照護。

 

                                  

                                                                        

 

 

圖片下載處

 

檔案下載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