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Column

打開
關閉
  • LINE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如何與一般孩童談COVID-19疫情

最近羅小弟放學回家,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今天數字多少?

這麼焦慮的小學生應該不只他一個。每天被大人要求勤洗手、戴口罩、不准東摸西摸、不能跟同學一起鬼混、增加很多清潔消毒的校園勞動……最慘的是,被要求儘量待在家不能出去玩!

 

孩子們被迫進入比大人更嚴格的隔離區,要改變他們生活、學習、遊戲,還有交友的模式,並增加面對各種大人的歇斯底里:不要亂摸、不能亂動、不可以亂拿!也許我們往好處想,孩子可以改變衛生的觀念與習慣,以及面對周遭環境變化的能力。但如果連大人們每天都必須盯緊「順時中」的直播記者會,那麼孩子們呢?我們該如何站在他們的高度,陪他們一起看待並說明突如其來的災難?有沒有理解他們的無知與未知?直接被成人的情緒牽動的孩子們,是否也因此焦慮不安?

 

至於已經準備好長期抗戰的成人們,是不是也要帶著家裡勇敢的小夥伴,一起迎接瘟疫蔓延的挑戰呢?這次我想召喚的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她不但長期研究兒童與青少年的心智發展,還喜歡透過繪本故事來解讀孩子的心理狀態,對於各種影像作品中的兒童角色,也有許多獨特的分析與見解。

在這個學校與家庭都只能見招拆招的關鍵時刻,請陳醫師來為孩子們超前部署,告訴我們該怎麼樣跟孩子談疫情,澄清孩子的疑惑,帶領孩子正面積極地度過漫長的黑暗!

 

BY昭儀

 

 

安全距離的愛?如何跟孩子談COVID-19疫情

今年的兒童節,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帶來了史上的黑暗數據,當天世界各地累積的病例達1,196,571人,死亡人數達64,708人,幾乎是兩個摩納哥的人口!慶幸的是,台灣的疫情勉強守住,當天累積的病例為355人,5人死亡。當疫情如火如荼展開,死亡的陰影逼近,在恐懼與壓力下,照顧者的愛很難展現對孩子原有溫馨撫慰的風貌,卡繆在《鼠疫》書中曾說:「瘟疫剝奪了每個人愛的力量,甚至於友情的力量。因為愛需要有一點未來,而我們只剩下片段的時刻。」在面臨各種調度與暴露風險的當下,臨床服務的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療專業團隊仍得面對疫情期間,各種防制措施對兒童及青少年日常生活變動所帶來的挑戰,如被限制外出聚餐而暴怒的青少年,或習慣東摸西摸被焦慮的父母更嚴苛指責的注意力過動症兒童。

 

我想未知的焦慮是人生永遠要面對的課題,如死亡、意外,或如影隨形的慢性病。我的朋友曾分享,她明白很多恐懼是想像出來的,「專注在工作上而不分心在想像的恐懼上是需要好好練習的」。所以,照顧者能先處理自己的焦慮非常重要。知識應該帶來掌控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徒增焦慮;就如同奶瓶的發明,是為了讓餵奶的媽媽多了參考的刻度,而不是擔心沒達到某個刻度值。因此,如何以健康的方式因應這波COVID-19疫情所帶來的焦慮相當重要。

 

以下幾種方式提供參考:

第一、孩子們需要簡單、誠實的答案。例如「新冠狀病毒是一種非常小的病毒,會通過鼻子、嘴或眼睛進入體內,讓你生病。當病人咳嗽並觸摸門把手時,病毒可能會透過飛沫或殘留在門把。因此,保持社交距離、經常洗手,或戴口罩,可避免碰到這些病毒,這樣就比較不會生病。」太多的訊息也會引起焦慮。請關掉過度氾濫混亂的訊息,畢竟,被告知是一回事,但過度曝露或沉浸在這個議題又是另一回事。另外,避免將種族、動物或文化簡化地歸咎於病毒的傳播。

 

第二、給孩子們力量和責任。讓他們明白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有點像超級英雄,必須用保持社交距離、經常洗手或戴口罩的方式來增強自己的防衛係數,有力量的孩子會做得更好。

 

第三、讓他們知道生活可能會發生什麼改變,這是他們的情感需求之一。這裡的困難在於我們不知道未來幾周和幾個月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確實知道有一些事情將會不同。例如,生活中可能看到比較少人或沒辦法見到某些人,我們要發揮創意找出可以在家裡打發時間的活動,我們可能買不到一些喜歡的食物,我們會需要更努力地保持所處或居住環境的清潔。

 

第四、以同理心接受及了解孩子的情緒。感到恐懼和挫敗的孩子可能會以其他行為表現出來,如打架、發脾氣或不合作。孩子們可能擔心生病、對突然改變的所有事情感到害怕,或對期待的活動或比賽因疫情中斷而感到沮喪。

 

第五、請記住孩子的發展階段、能力和性情。愛探索、觸摸的孩子不會因疫情升高而突然開始「乖乖把手放好」。健忘的學齡前兒童也不會因為你認真告知就突然記住複雜的洗手步驟。根據孩子的年齡、發展階段和性情來設定合理的期望。記住,有些孩子需要更多的保證或學習時間來適應新變動。

 

第六、對於因周圍環境的巨大變化而感到恐懼和不知所措的孩子,嘗試維持生活常規。雖然在疫情期間的變動,如學校停課等,使得維持日常例行活動變得困難。但是,對於這些小孩,或許可以透過製作行事曆(或附圖說),來幫助他們設想接下來要進行的事情。

 

最後,父母或照顧者得照顧好自己,並帶著孩子一起做,以保持社交距離、經常洗手,或戴口罩的方式來增強防衛係數喔!

 

BY質采

 

 

 

出處-->聯合報‧家庭副刊 https://udn.com/news/story/7272/4532972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