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Column

打開
關閉
  • LINE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親愛的大人:我不是故意要調皮搗蛋! 我沒有那麼壞,我只是靜不下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需要治療嗎、接下來該怎麼辦、怎麼治療

撰文 | 楊健良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審評 | 周文君理事長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

電話鈴響,學校的老師透過電話訴說著孩子在學校時經常會有調皮搗蛋的行為、上課時也會走來走去,儘管有時候孩子可以安靜的坐著,但總是坐不久,一段時間之後身體還是會扭動個不停,孩子會有容易恍神以及莫名發呆的情況,究竟孩子這些行為只是單純的活潑好動,還是真的如老師所說,是需要醫療協助的「過動兒」呢?

一般民眾口中俗稱在兒童時期的「過動兒」,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DSM-IV診斷標準,即所謂的「過動症」,其正式的醫學診斷名稱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根據「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衛教專欄文章「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的認識與行為治療技術」中的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盛行率為3到7﹪(約莫在100人中有3至7位),也就是平均一個班級可能就會有1到2位的過動兒,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的主要臨床症狀有「持續專注力的困難」、「衝動控制困難」以及「過度的活動」…等[1] 

一、ADHD需要治療嗎[2] [3] [4]?
ADHD的孩子需要協助的不只有身體或心理上的病痛,更多的是因行為上好動及衝動的症狀,以及所帶來的困擾還有人際之間的衝突,此些都可能會延伸出許多心理、人際、家庭、教育…等層面的問題,如:自卑與低自尊、高度親子壓力下所延伸出的親子衝突、人際互動不良、學習表現上的顯著困難、逃學或是中輟學業、霸凌、反社會人格、吸毒…等偏差的行為[5]

大多數愛子心切的爸媽,都想知道該如何幫助孩子,於是在診療時會著急的問醫生:「孩子長大後自己會好嗎?」,根據國外的研究結果指出,ADHD的兒童通常到了青少年時期(12-20歲)好動的情形會逐漸改善,有三分之一的ADHD病童在長大成人後,可恢復與正常人一樣,但有三分之一的ADHD孩童恐因無法適應團體生活(如:家庭及學校),而發展出反社會行為、情緒障礙或是藥物濫用…等問題。

ADHD的困擾,多以行為與學習表現兩者為主,有ADHD的兒童自身並無任何身體明顯不適的問題,而且也不自知,所以須依靠父母及師長的警覺,協助其就醫診斷、檢查以及評估,ADHD的症狀從學齡前就可見到,並持續影響到學齡孩童、青少年、甚至是成人的階段[6]

諸多研究已證實ADHD 是個高盛行率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對於那些沒有適當就醫治療的孩子,可能會有「學業成就低落、人際關係的障礙、長期的挫折感,在未來可能會有行為的偏差或是憂鬱及焦慮」等問題,對於ADHD的孩子應協助就醫治療,以避免在未來延伸出如:適應障礙症、反社會人格、藥物濫用、憂鬱症、甚至是犯罪行為…等問題。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精神學科陳柏熹教授於專欄【衛教園地:少了根筋的永備電池–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之中說明[7],對於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大家都稱他們是「過動兒」,其實「過動兒」這樣的用詞或稱呼並沒有很正確,小朋友有可能是過動、也可能僅是注意力不足,更有可能兩者狀況同時都有,「過動」的小孩並不是故意要跟爸媽來唱反調,而是可能因大腦微小的傷害所造成。

但並不是所有調皮搗蛋或是不專心的孩子都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建議家長應該先帶孩子至醫療院所求診,由醫師進行專業的評估,一般而言,ADHD的行為型態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緩,成長到青少年後,好動的情形會逐漸改善,但如果在小時候沒有給予正確以及有效的協助,恐將因學習遲緩造成學習表現不佳,往往也會因為行為衝動,而導致人際關係不良,因此影響到孩子自信心的養成。

二、孩子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該怎麼辦[8]?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網頁中指出,當孩子被醫生診斷出患有ADHD時,父母親首先會擔心的是,哪一種的治療方式最適合自己的孩子。

ADHD的治療方式甚多,而最有效的方式則因孩子與家庭而異,建議家長可嘗試跟專業的醫療團隊進行討論,尋求最適合孩子的方式,在就醫及藥物治療的階段,孩子學校老師的支持、接納以及對於孩子觀察的回饋十分重要,因此在就醫以及用藥的階段,常會需要家長、老師以及醫療人員之間彼此密切的合作。

如果孩子學校的老師願意積極的幫忙以及聯繫家長,同時也對家長帶孩子去就醫治療表示肯定及支持,且老師也願意幫家長觀察孩子的用藥以及孩子在治療期間行為表現的變化,留意以及照顧孩子,提供家長正向的回饋資訊,這些都會對孩子在ADHD問題的改善上有相當大的助益。

三、ADHD怎麼治療[9] [10]?
ADHD是開始於兒童時期的疾患,不僅會顯著影響兒童的學習、身心發展以及活動的參與,影響甚至可能會延續到青少年以及成年時期,並造成諸多不利於健康的後果,因此早期治療是必要且毋庸置疑的,也唯有家庭、學校以及醫療端的相互配合,彼此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才能達到最大的治療成效[11]

ADHD的治療方式有兩大類,分別是「行為治療」以及「藥物治療」,【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於衛教專欄-「淺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醫療觀」中說明,眾多國際以及台灣的知名研究都證實藥物治療是解決ADHD核心症狀(注意力不足和過動/衝動)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是在症狀較輕微時親職教育、行為治療、心理諮商、學校補救教學(教育輔導)是重要且基本的介入方式,但仍需搭配藥物的治療,其效果方能顯著,此外在治療階段,家庭、學校及醫療端彼此的相互配合也是十分的重要。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ADHD的治療方式為以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的療效最佳,美國兒科醫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於2019年發表「兒童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評估及治療臨床指引」,在內容中建議對於6歲以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接受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12]

ADHD治療的目的是為了改善以及預防往後可能衍生的後遺症,如:學習障礙、自信心低落、工作問題、情緒問題、人際問題、行為問題、法律問題…等,也藉此避免以後成為犯罪高危險群,尤以國小階段是ADHD的黃金治療時段,值得家長們重視及把握,對於學齡前的兒童則可藉由行為治療以及環境安排來改善,其治療並不一定需要使用到藥物[2] [13]

建議家長及早帶孩子到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就診以及評估,ADHD及早發現與治療,可讓家長了解孩子面臨到的困難,知道孩子是生理上的不足,而不是故意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會評估兒童是否有過動、衝動以及困難專注的症狀,再依孩子的年齡及症狀的嚴重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以及決定藥物的使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治療方式則有「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兩大類:

1.藥物治療
ADHD的藥物治療有「中樞神經興奮劑(Methylphenidate, MPH)」以及「非中樞神經興奮劑(Atomoxetine, ATX)」兩類。

中樞神經興奮劑為治療ADHD的第一線用藥,包括:利他能(Ritalin)、專思達(Concerta)…等,中樞神經興奮劑可改善注意力、過動以及衝動等症狀,其主要的副作用包含:噁心想吐、食慾減少…等,通常副作用會在服藥1至2個月後減緩並逐漸消失。

思銳(Strattera)目前是兒童和成人ADHD的二線用藥,它不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也非管制藥品,可用於對中樞神經興奮劑無反應或無法耐受其副作用的孩童,與利他能相比,比較不會引起或惡化抽搐等症狀,思銳特別適用於合併抽搐症(Tics)或焦慮等情緒障礙的兒童,對合併抽搐症、焦慮症或物質使用障礙症的個案較為合適,但仍然需要服用2至4週之後,才會出現初步的療效[12] [14]

不同種類的藥物都有其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問題以及適合使用此藥物的對象,建議應先與醫師進行討論後,再由醫師決定使用藥物的類別。

2.行為治療[12] [15]
當孩子有良好的行為時,給予獎勵,藉以鼓勵孩子增加良好行為出現的次數、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以及控制衝動的能力,進而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簡單來說,行為治療的目的是藉由孩子重複體驗行為的後果,讓孩子選擇保存良好的行為與習慣,並停止不良的行為。

在施行兒童行為治療時老師與家長的態度需一致,建議可由孩子、老師以及家長三方共同討論與決議,約定一致的行為,共同訂定生活規範、行為契約,透過與孩子共同訂定行為契約(白紙黑字、有賞有罰、賞罰分明),藉由每天孩子行為的紀錄,依約來給予如集點貼紙,藉此讓孩子可以兌換獎勵…等方式,此舉非但對孩子是種鼓勵,也藉此建立起有效的獎勵制度,幫助ADHD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提升自我的價值。

四、把握ADHD治療黃金期
臺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教授說:「對於ADHD的患者,醫界一再地強調,在小學到青春期這段時間治療的重要性,因為個體在此發展的階段如果能身心健康快樂地長成,將對其未來數十年的人生影響甚鉅。」

高淑芬教授也認為,在小時候就接受適當治療的患者,在長大成人之後的發展,未必會比常人來的差,只要患者可以從藥物及行為兩方面著手進行,基本上在家庭、社交以及事業上,要擁有成就並非難事,因此高淑芬教授建議患者,求職時應以自己的興趣為主,才能讓自己專心致力於工作之中,或可從事較為活潑的職業類型,例如設計、業務、公關…等,藉此發揮多話,多元思考的特質,只要了解自己的問題,有改變的動機,必要時再配合治療,ADHD的患者仍可選擇與自身志趣相關的職業。

目前針對ADHD的診斷與治療,多以兒童精神科的醫師最具專業能力及臨床經驗,因此高淑芬教授建議患有ADHD的成人尋求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診療是較為理想的,以便能獲致正確的診斷和治療[16]

衛生福利部在粉絲專頁中指出,ADHD的治療除了可以尋求醫療人員的協助外,還需要校園以及家長之間彼此的相互合作,幫助孩子有效改善ADHD的症狀,對於ADHD的孩子,家長從教養的方式進行調整也是必要的,衛生福利部建議家長可調整為下列四種的教養方式[17]

(一)、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藉由約定與制定規則,並堅持原則,適當給予獎勵及處罰,逐漸讓ADHD的孩子發展出適切的行為。

(二)、調整孩子的作息
家長應觀察孩子的狀態,讓孩子在注意力狀況相對較好的時候寫作業,較為恍神的時候則可做些不需思考的事情,例如:洗澡、運動、吃東西…等,以減少孩子的挫折感以及避免親子之間的可能衝突。

(三)、寫下要做的事情
ADHD的孩子較難自律,時間管理更是難上加難,可利用共同建立每日時間表,讓每天的行程視覺化,有助於孩子遵守生活常規、按部就班地執行。

(四)、減少環境干擾
環境要儘量減少干擾、書桌不擺放雜物,以減少孩子分心的可能,收納櫃的外側貼上標籤清楚標示內容物,讓孩子便於收納,在進行室內靜態活動時,例如:下棋、閱讀圖書、剪貼色紙、聽故事…時,可提供孩子一個不易受到外界干擾的場域。

ADHD兒童的平均智商與一般兒童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ADHD與智商的高低並沒有相關性,只要能坦然面對自己的問題,且有尋求改善之道的動機,願意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以及行為訓練,ADHD的患者就跟一般人一樣、沒有什麼不同,同樣可以享受來自戀愛、婚姻、友誼以及工作所帶來的喜悅[16]

照顧者對於ADHD孩童,在教養上時常需要耗費許多的時間與心力,伴隨著評估與治療觀念的改變,透過孩童家長、學校老師以及專業醫療人員之間的相互支持與合作,在面對ADHD的挑戰時,不再感覺孤立無援。

讓我們建立一個溫馨、支持和充滿愛的環境,適度地注意以及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能,並從旁提供支持與指導,協助孩子克服注意力不足,找出孩子的優勢,一起應對ADHD帶來的挑戰[18]


✅ 審評意見:

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成果推展組刊登有關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此科普文章的續篇,讓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藉此寶貴良機,傳遞正確訊息給社會大眾,讓ADHD的兒童、青少年甚至是成人,對此疾患有正向的認知,也對醫療有更多的信任,並選擇正確的專科尋求醫療協助,一起勇敢面對這樣高治療改善率的疾患,並戰勝它。

ADHD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腦生理功能異常導致的神經發展疾患,國內兒童青少年族群中的盛行率約9.02%,約有2/3至3/4的兒童患者,其症狀及功能障礙會持續到青少年甚至成人,但此疾患患者在台灣仍處於低就醫、低診斷及治療不足的狀態。長期追蹤發現ADHD合併其他任一精神疾病之比例高達65-75%,若不治療,症狀困擾容易變得嚴重,影響患者學習適應及家庭與社區生活品質甚鉅。

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5),若發現孩子在兩個以上的情境中,頻繁出現有關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衝動等特徵與行為表現,持續超過6個月,且造成明顯功能受損,請家長務必帶孩子尋求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協助。醫師將從會談問診中確認症狀,並佐以書面資料(相關量表、學習單、聯絡簿或情緒行為篩檢表等),以了解整體功能受影響的程度,再視需要安排相關智力測驗、神經心理測驗(包括注意力測驗)或其他評估,以進行ADHD及其他精神疾病的鑑別診斷。

一旦診斷確定需與醫師共同進行治療計畫擬定,ADHD的治療主要是以整合性模式,包括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及學校環境輔助。6歲以下兒童,以學校行為介入與醫療早期療育為主,用藥需更保守謹慎;6歲以上且症狀顯著困擾者,則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為最重要的治療,ADHD經合宜的治療,改善率可達80%,且預後良好。

由於ADHD之致病機轉主要爲相關於腦中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二類神經傳導物質的調節功能出了問題,進而導致掌管高階認知及執行功能的大腦前額葉活性明顯降低,遂於臨床上出現注意力缺失或過動/衝動等核心症狀,國內外有相當多的臨床研究證明:藥物可改善核心症狀、對於腦神經功能、腦部發展、學習、社交及情緒管理皆有幫助,且安全性高。

藥物種類主要可分為中樞神經活化劑及非中樞神經活化劑兩大類,視病人臨床需求做藥物的選擇,而長效劑型之藥物更可讓服藥簡化成一天一次。長期追蹤研究顯示:藥物對身高體重之影響不大,且無藥物濫用或成癮之風險,甚至對青少年物質濫用/成癮行為具保護作用。對於是否用藥、藥物種類的選擇、使用方式及停藥時機,務必與專科醫師進行雙向溝通、共同決策。

行為治療對於學習、親子關係及社交技巧之改善,於非藥物治療研究中之證據等級最強,而神經回饋治療之證據力相對較弱;在飲食與疾病的相關性方面,有研究建議少食用色素及防腐劑,避免飽和脂肪和精製糖的攝取,但目前因果關係未明;至於Omega3之研究顯示,其或可改善專注力及認知功能,但EPA劑量需>500mg。另外,對於鋅、鐵、鎂或維他命B6的補充,除非臨床上有其他相關症狀,或進一步檢驗確認血中濃度偏低,一般在治療上並不是必要的。本會更不建議採用缺乏實證醫學支持的其他另類療法,反而正規的醫療建議健保均會給付。

接受合宜的醫療與教育輔導介入與治療,並非將孩子汙名或不當標籤化。希望社會大眾對ADHD有正向的認知,了解ADHD的高治療改善率,選擇並信任合適的專業協助,把握黃金治療期,與醫療專業人員一起共同面對此症,讓孩子從治療中找回自信,積極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舞台。

「擁有精神/心理健康,才能擁有真正的健康」,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關心兒童精神/心理的健康,用我們的愛與專業共同守護兒少身心發展,和家長們一起努力協助兒童快樂成長、創造陽光的未來。


🔖 參考文獻:

  1. 馬偕紀念醫院。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的認識與行為治療技術。取自 https://www.mmh.org.tw/know_health_view.php?docid=299 (2023/11/27)
  2. 臺北榮民總醫院。衛教專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陳映雪主任)。取自 https://wd.vghtpe.gov.tw/vghpsy/Fpage.action?muid=452&fid=108 (2023/11/16)
  3.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衛教專欄:文章–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治療及就醫的Q&A。取自 https://www.tscap.org.tw/TW/NewsColumn/ugC_News_Detail.asp?hidNewsCatID=6&hidNewsID=77 (2023/11/21)
  4.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衛教文章: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取自 https://www.ntuh.gov.tw/PSY/Fpage.action?fid=3632 (2023/11/16)
  5. 草屯療養院。面對過動症,教出生存力(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許維堅主任)。取自 https://www.ttpc.mohw.gov.tw/public/news/handouts/a49eb3059dadc6c13d906da40a9a222d.pdf (2023/11/21)
  6.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衛教專欄: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張學岺醫師提供)。取自 https://www.tscap.org.tw/TW/NewsColumn/ugC_News_Detail.asp?hidNewsCatID=6&hidNewsID=86 (2023/11/15)
  7.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少了根筋的永備電池 –注意力缺失與過動症(成大精神部 陳柏熹醫師)。取自 https://psy-med.ncku.edu.tw/p/412-1128-16308.php?Lang=zh-tw (2023/11/16)
  8.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reatment of ADHD. https://www.cdc.gov/ncbddd/adhd/treatment.html. Accessed November 23, 2023.
  9.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衛教資訊:如何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取自 https://www.kln.mohw.gov.tw/?aid=509&pid=62&page_name=detail&iid=778 (2023/11/23)
  10.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衛教專欄-淺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醫療觀。取自 https://www.tscap.org.tw/TW/NewsColumn/ugC_News_Detail.asp?hidnewscatid=6&hidnewsid=78 (2023/11/22)
  11.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單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取自 https://www.cmuh.cmu.edu.tw/HealthEdus/Detail?no=6613 (2023/11/17)
  12.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衛教資訊:關於過動症的的藥物治療。取自 https://www.ttpc.mohw.gov.tw/?aid=508&pid=0&page_name=detail&iid=1166 (2023/11/23)
  13. 衛生福利部。ADHD懶人包最終版。取自 https://www.mohw.gov.tw/dl-85770-62466d87-ca08-4de0-809d-9fe9f2828a69.html (2023/11/23)
  14. 亞東紀念醫院。亞東院訊(第233期):多管齊下治療 認識過動症及其藥物治療。取自 https://www.femh.org.tw/magazine/viewmag?ID=9026 (2023/11/23)
  15. 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注意力缺損過動症之照護。取自 https://ihealth.vghtpe.gov.tw/media/796 (2023/11/23)
  16. 臺大醫院。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健康世界訪問稿。https://bit.ly/3MUqEIZ (2023/11/23)
  17. 衛生福利部。不可不知的ADHD(之四)。取自 https://bit.ly/47HaaMa (2023/11/24)
  18.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心理健康促進宣導素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心理健康促進。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lp-4911-107.html (2023/11/17)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