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Column

打開
關閉
  • LINE
  • facebook
  • Plurk
  • Twitter

文章--如何獲得正確的兒童心理健康資訊

 

如何獲得正確的兒童心理健康資訊

王亮人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7歲的男孩小明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便不斷提醒家長:小明上課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功課無法完成且考試經常粗心犯錯,老師建議家長帶小明到醫院評估。家長帶小明至醫院評估後,醫師認為小明是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經過幾次的門診諮詢後建議給予藥物治療。但小明的家長聽聞同事說,孩子的狀況應該只是過敏,長大就會好,並沒有所謂的ADHD。於是小明的家長困惑的回家上網查資料,發現網路上所描述的ADHD症狀小明幾乎全部符合,但是網路上大部分的資料又指稱,ADHD的治療藥物有嚴重的副作用且會傷害大腦,因此家長非常猶豫到底該不該給孩子吃藥。

    上述例子是一般家長常會遇到的困惑與兩難。近年因資訊發達,電腦網路普及化,獲得醫學資訊比起過去容易許多。過去家長要獲得醫學相關資訊,常常需藉由口耳相傳,或是藉由書報雜誌來獲得。近年幾乎每位家長都會利用上網的方式找資料,速度比過去快上千百倍,但也常常找到許多資料,發現他們意見互相矛盾與衝突,反而不知如何判斷而無所適從。以下討論家長如何獲得正確的兒童心理健康資訊的原則。

1.保持開放而中立的態度: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情況已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例如已經懷疑孩子有某種疾病,或者相反的,心裡非常不能接受孩子有某種問題。或是在某種治療方式已經有預設立場(例如認為小孩吃藥一定會傷害身體),都會造成在聽閱資料時,只選擇聽自己想聽的話,造成以偏概全而忽略重要的事實。

2.注意言論的來源:在網路上搜尋資訊時,記得看清楚資料與言論的來源。筆者經常留意到某些專家(自稱)或團體,發表對兒童心智疾病或治療的評論(有許多是針對ADHD),有時是充滿批判且不理性的。當然民主社會中每個人都有權對任何議題提出看法,但是如果您要參考這些評論來決定孩子的醫療行為,那就不可不慎。我們必須知道,最了解兒童心理健康或疾病的人,應該是相關領域的專家,也就是兒童心智科的專科醫師或心理師等專業人員。因此,參考學會的官方網站,或是學會所認證的專科醫師或專業人員的意見,應該是相對可信的。試想,今天若針對某種癌症的治療,一個精神科醫師的個人意見與腫瘤科醫師的評論,您認為何者較可信?相信答案已不言可喻。

3.是否有相關的科學證據支持:在網路上有許多社群網站或部落格,病童家長會分享自己孩子就醫或治療的經過,並發表自己的心得。當然每個人的言論與看法都值得尊重,但是平心而論,個人經驗並不見得適用於全體大眾,因此在科學證據的分類中,個人經驗(個案報告)比起系統性的大規模科學研究結果,可信度是相對較低的。因此關於目前醫學界例行的診斷或治療方式,如果有衛生署或健保署的認可,必定已經過嚴謹且反覆的科學實驗所驗證。因此,如果您在某些網站或資訊來源中得知,有人宣稱對某疾病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式,請記得觀察或詢問是否有相關的科學證據支持。

   目前健保的環境下,民眾的就醫已經十分便利,如果根據上述原則,您仍無法判斷關於兒童心理健康的資訊是否正確,建議您可以直接尋求上述專家的意見,例如依據學會的專科醫師資料,就近至醫院掛號諮詢,相信他們都會樂意提供協助,瞭解您孩子的問題與遭遇的困難,與您一起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出最好的抉擇。

 

View All